逆向工程

這個主題書單就是《逆向工程,你我都能變優秀的祕訣:全球頂尖創新者、運動員、藝術家共同實證》。

Wiki上的解釋

現在逆向工程通用的解釋可以說就簡單稱為用各種方式解析已經存在的東西,舉凡音樂、小說、運動員、商品、…..等任何想要深挖了解的事物,都算逆向工程。

我們在學習理論[Learning Theory]中提到,知識是一種壓縮。要執行學習需要經歷大量的類似但不同的情況,嘗試從中歸納一套法則。《逆向工程》以廚師為例,想要理解一道料理,就去不同的餐廳吃類似的料理,從中理解差異。

以劇本為例,《先讓英雄救貓咪》書中提出了一個Beat Sheet,能把經典電影都用這15個段落去解釋。

一旦這個逆向工程完成,需要做驗證的行為,可以說《先讓英雄救貓咪2》就是把Beat Sheet套用在其他電影,仍然正常運作,那麼這個逆向工程學到的知識就可以說是經過驗證了。

最小單位

不過可能大家會有一個誤解,以為逆向工程是整個看完之後才想出一套大理論,這是迷思。

事實上逆向工程需要切分小單位,把要分析的事情切到非常小,以電影來說,可能一幕,甚至一個截圖都是逆向分析的單位。 新海誠的電影被稱為隨便一幕截圖都能當桌布,這也可以佐證其實就是需要這麼小的分析單位。

以音樂為例:來 Cover 台北捷運紅線的進站音樂!,好和弦會一段一段聽音樂,分析使用的樂器音色,嘗試找到類似的方案去還原。

吉他手的逆向工程,是以一個音符為單位在做逆向工程,因為一個音的撥弦手法有差異,吉他手需要聽出來每個音使用不同的手法。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個方式很慢,花了這麼久只解析一個音,也太沒效率了吧。
但成為頂尖就是在這種細節超越凡人,那些引領時代的大師們都在每個小細節投入了比別人多的研究,才能堆疊出偉大的作品。

反過來說,就是因為大師們的作品在每個小細節都是頂尖的,所以我們也要對每個小細節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