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超市的走道上徘徊,他的手中拿著一份購物清單和一支筆。他每走過一個貨架,都要仔細比對商品的價格,然後在清單上划掉一些他本來計劃購買的東西。小明不是一個喜愛理財的人,但最近的物價飆升讓他別無選擇。他心中的無力感,正是許多人面臨的現實縮影。過去幾年,從便當、房租到日常消費,我們都親身體驗到了物價的明顯上漲。
美國最近公布的1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升幅高於預期,這不僅意味著聯準會降息的希望變得渺茫,股市更是潑下了一盆冷水。
當我們在嘲笑中國是造假大國的時候,台灣也不惶多讓,台灣CPI的造假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經驗大相徑庭。幾年前才鬧出一個笑話,主計長被質詢時,回答了蚵仔麵線價格20元這樣離譜的答案。
「笨蛋,問題在實質薪資倒退」
台灣政府似乎總是喜歡將調高基本薪資作為政策成就來宣揚,但這真的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嗎?如果這些政策真的有效,為何我們還會感到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不應該是表面的薪資增長或是CPI,而是實質薪資和物價所得比。這才是衡量我們生活質量是否真正提升的關鍵指標。我們應該唾棄那些忽略實質薪資和物價所得比的新聞。
#實質薪資 #物價所得比 #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