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老化

本文大部分的內容基礎來自於David Sinclair,他是目前抗老化研究先驅,最新的著作是《可不可以不變老?:喚醒長壽基因的科學革命》,本書的專訪影片

表徵遺傳學(Epigenetics)

在進入正式內容之前,需要先補充一個先備知識,表徵遺傳學(Epigenetics)。
過往我們聽到疾病成因主要是DNA和遺傳,大部分的人聽到這個描述都會覺得廢話,DNA不就是遺傳嗎。

因為遺傳是一門很新的學科,直到近代人類才有比較完整的理解,遺傳指的是表徵遺傳學;很推薦TED的演講同性戀重點不在於性,在於生存|詹姆士歐基斐醫師
裡面舉例了螞蟻,工蟻和兵蟻DNA完全相同,卻長出完全不同的外觀和功能,主要機制就是表徵遺傳學;蟻后會對不同的蟻卵中的DNA做處不同的標記,這樣就會形成不同的結果。

另一個很好理解的舉例是DNA就像一本書,表徵遺傳就像是劃記重點,劃記的重點不同,對書的解釋就會不同。
比如二戰後的嬰兒潮普遍容易肥胖,因為戰後父母經歷的環境是資源匱乏,將下一代的遺傳標記了要盡量囤積食物到體內的訊息。

也有學者猜測患有先天性地中海貧血的人,是因為中世紀黑死病的疫情,只有貧血的人活下來了。

老化的機制

David提到老化的機制在於表徵遺傳的遺失。我們的細胞會有增長跟消滅,但如果細胞活著太久,表徵遺傳就會掉了,就像網路封包在傳遞過程可能會掉包,或者就好比我們抱著一桶水走路,時間越久撒出去的會越多。

身體會將活太久的細胞消滅,重新製造新的細胞,製造新的細胞來自於另一個細胞,類似製作一本書的同時,也要看另一本書劃了什麼標記。如果附近的細胞都是缺失表徵遺傳,那麼生產的新細胞也是缺失訊息的細胞。
如此往復下去,就會遺失越來越多重要訊息,人就會開始衰老,出現各種問題。

科技進步的現代生活,我們優渥的生活不容易挨餓,細胞就沒有消滅再製作的需求,因此老細胞一直苟延殘喘。

David提到一個蠻有趣的點,為什麼人類壽命會在這邊,最主要的原理是生物壽命在繁殖後就沒必要繼續生存,而且繁殖後保留壽命反而會搶奪下一代的資源。反觀鯨類長壽因為牠們繁殖頻率低。

逆轉老化

抗老化就是要在還有很多健康、訊息完整細胞還在的時候,就將活稍微久一點的細胞消滅,馬上製作新的細胞。
就是一種訊息重置,想要啟動重置,就需讓人體感受到生存威脅,人體會開始搜尋可回收的細胞,分解來來製作應對威脅的新細胞。 斷食是一個方式,斷食夠長就會觸發細胞自噬,加速分解合成。

以上只是一個比喻,人體的細胞其實隨時都在分解和合成,有時候是分解多於合成,有時候是合成多於分解。
所以實際上運作是透過斷食讓分解多於合成;反之沒有生存壓力,又飲食過剩,就會合成多於分解,就會有很多活太久的細胞。

David還有提到另一個方式是曝冷,人體演化到目前為止,是能應對天氣變化的;反之現代科技讓冬天人體保暖,導致沒有消耗能量的不正常狀態。洗冷水澡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去啟動曝冷。

另一個方法是運動,比如重量訓練。 《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中提到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會對壓力起反應,但是這個壓力反應需要超過一個閾值,訓練強度閾值大概是70%1RM重量附近,大概是8RM~12RM或更重的範圍。
訓練容積和訓練強度都超過一個閾值之後,身體會接受到需要成長去面對更強壓力的訊號,就會形成細胞的替換,促進更多的分解合成。

其他參考資料

其他潛在問題

睡眠

《為什麼要睡覺?》書中提到大量的對於睡眠的理論和實驗結果,很強調睡眠的重要性。所以執行抗老化要注意的是必須在完整睡眠的下去執行才有意義。

但這牽扯到一個問題,飲食不足的時候,會造成睡眠不足。因為人體會傾向在能量不足時去覓食。比如斷食的人經常提到精神變好,睡眠變少,很多並不是身體不需要睡眠,而是喚醒了覓食機制。

拿捏些訓練、飲食、睡眠的平衡是一種對身體自我理解的藝術。

反駁的理論

以上的理論並非所有科學界都認同,也很推薦觀看白天手術房晚上健身房,陳醫師會講解新的paper來呈現目前最新的研究結果和理論。

比如陳醫師就有提到支持少量多餐的paper,還有比如澱粉熱量佔比50%是比較合理的範圍之類等期刊研究。
每個人對於不同的生活型態反應都不同,並不是任何人都適應各種方法。

主流科學界看法

吃不饱饭反而能长寿,这事能信吗?论“轻断食”。

減重

其他參考資料:


tags:

  • [[Epigenetics]]
  • [[Physiology]]